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精明的老闆信得過,能幹的上司信唔過

近日無論政圈或民間熱門談論的,就是新一任特首梁振英先生的首份施政報告,我們暫且不論那方面熟優熟劣,但坊間最為多人談到的,就是報告內容有多方面跟梁先生競逐特首時所提出的政綱及目標有很大的落差,大家都質疑是否競選時只「隨口說」以討好民眾,提高民望,挾民意以令選委及政黨支持。但其實答案很簡單,特首之位只是香港公僕之首而並非真正的老闆,即是只是一個高高層的管理人員,最後話事權實際不在他手。

一個地方政府況且如此,何況一間公司、一個部門?

也許很多打工族的朋友都試過上司作出的承諾不但沒有兌現,更甚是反過來被出賣,過橋抽板,氣得七孔生煙。雖然值得同情,但亦只能怪自己太單純,高估了上司的能力與立場。本人就見過一位舊同事被他上司的空頭承諾令到身邊的機會溜走了。事緣該同事離開了我們相識的銀行後去了D銀行工作,幾年之後他感到發展空間有限,因而再次出動去另謀高就,當他覓得一份日資銀行的工作後,他就向他當時的上司交代並徵詢其意見,當時該上司一臉誠意的跟他分析,包括日資銀行的工作穩定性、銀行撤離香港風險等,最重要是開出由於他過去表現理想,會於當時將會舉行的推薦晉升計劃中推薦他,並分析部門形勢,說他有信心可以成功推薦,終於我的舊同事同意留下,然而到最後當年沒有晉升,也得不到原先提及的加薪,最慘的就是錯失了一個可以更好發展的機會。

能幹的上司,必定長袖善舞,左右逢源,與各方面維持良好關係,當然包括自己的上級高層,亦正因如此,這類上司必然自信心過人,所以難免有時會自以為捉摸到上級的脈搏呼吸,因而會出現先斬後奏,妄自推敲結果而率先作出令人有期望的承諾,惟當向有關人士探口風,摸摸底後,發覺取向與己不同,兩難之際,唯有兩害取其輕,犧牲向下的承諾而不會向上撐,這是能幹上司多數會作的抉擇。

至於為何精明的老闆信得過,就是因為精明的老闆一定不是庸才,不會用人唯親,會有自己的主見及決定,加上本身是牽涉公司利益的持分者,所以講得出口的事,必先經過利害分析,平衡各方利害,所以除非臨時有突發事情,否則兌現的機會較高。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教出徒弟真是會無師傅?

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到師傅傳授絕藝予徒弟,通常都留有一招半式不傳,以防徒弟反骨,學滿師後倒戈相向,欺師滅祖。

現實生活中,相同的情況至今仍然有出現,無論文職或技術性的,只要不是訓練班形式的傳授,師傅教徒弟時往往有所保留,甚至不會主動傳授,只是「問一樣,答一樣」,他們主要擔心教出徒弟後,自己便沒有價值,會被徒弟取代,這種想法對嗎?

本人當年曾經在銀行的出口押匯部工作,主要負責審查客戶所遞交的出口文件是否與信用證要求相同與及是否符合國際通用的文件及運作慣例,同時擔任此崗位的尚有4-5位同事。當年後期銀行來了幾位新同事,他們並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所以只是被分配負責一些簡單的工序,例如:繕製入賬文件表格通知書,將資料輸入電腦,文件存檔等。簡單的工夫對年青人來說,很快便上手了,差不多大半年後,這班小伙子已開始感到納悶,在辦公時間有時都有向我們請教深入少少的問題,奈何辦公時間各有各忙,加上當中有幾位資深同事就真的事事保留,總是經常推搪說那些國際慣例的知識及審查文件技巧不是小伙子們當時要懂的。

於我來說,那些比我資深的如此保留,我和另一位同事即使想教他們,亦不敢貿然行動,因為可能會令那幾位大師傅覺得我等跟他們對著幹,那麼大家日後合作定會有麻煩,最後我和想教的那位同事商量後,彼此決定願意在辦公時間後留下教他們,於是草擬了一份簡單的培訓建議,在開部門工作會議時當眾向主管及負責此部門的高層提出,只要小伙子門放工肯留下,我們都願意教他們,順道亦可以在他們初步熟手後幫輕我們一些簡單的審查文件工作。

會議後上司們當然贊成,不出三個月,那班徒弟們初步學有所成,可以負責分擔一些難度較低的信用證文件,接著年度晉升考核開始,我和當天提議放工教導的同事同時被推薦,惟部門只餘一個位,上司經考慮後,最後幸好之前有訓練接班人,可以承受分擔原本屬於我的工作量,於是我同時獲予以晉升並派往分行負責業務發展工作,其後憑著對押匯流程的認識,有助於開拓業務成功率,本人於翌年再獲晉升。

由此可見,教出徒弟並不是會威脅自己,相反會幫助自己前途,試想若一個工序非你不可,確實工作安全性高,不易被取代,但另一角度即是要自己一世都同一崗位,不但會錯失其他機會,長年累月同一工作都沒趣啦;教出徒弟,水漲船高,就算不是獲晉升,多些同事幫輕工作都是好事。

公司不是學校,但辦公室則是學習的地方?

很多人見工面試時,特別是初出茅廬的年青人,當談到為何有興趣加入此機構時,很多時都聽到他們說希望能在公司多多學習,但公司是商業機構而不是學校,這樣的答案合理嗎?

本人以前曾在銀行任職,相類似的情況亦不只一次遇見,雖然不致於因此而令面試者落選,但亦不只一次反思為何現今的學校或大學一般都會有就業輔導,給準畢業生實習面試情況,但這種答案仍重覆出現?

記得於1996年任職中銀集團其中銀行時,有幸被安排跟隨總經理工作約兩星期,當中有多次向其討教交流,那位總經理明言他不會接受真的只抱著學習心態而入職的員工,因為這種心態,只會一開始令自己工作態度橫向發展,即是很多東西都想知想學,但很自然地會無心去深入了解每個工作崗位的內容、範圍及重要性,缺乏這方面的修行,這個員工的工作熱誠及責任感必然較低,到他們自認為樣樣都識,就會不安於現狀,覺得自己可以有更好待遇,最後只會流失,所以收納這些同事,就變相浪費公司資源。

然而,話雖如此,當一個新同事加入公司被派往某部門也好,無論是新手或是有同類工作經驗,不同機構就算相同工種都會有不同的做法,新同事就是要在辦公室多學習本身崗位的原理、內容、範圍及重要性,並且在工作中揣摩當中技巧,假以時日,若能熟練並在合惰合理合法的情況下向公司指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或建議出改善流程的方法,那麼就可能前途無限了。

當然,在辦公室學到的,更加會是辦公室政治及生存方法,這些會容後再逐一跟大家分享。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無論天使或魔鬼,頭上都是有光環的

現今的職場世界,最值錢的前線崗位莫過於負責銷售的,不論所銷售的是產品或服務,只要做出成績,就不愁沒有收入,不用憂柴憂米;然而諷刺的是:最令人畏懼和抗拒的,亦是負責銷售的崗位,因為收入不穩定,「三更窮、五更富」,指標一般只會一年比一年多,但時間一天只二十四小時,一星期只有七天,一個前線人員如何將業績變大呢?

所以,在一個企業裡,表現或成績出眾的自然受到上司及老闆的注意,像天使般受歡迎、受注目,這些人在業績會上所報告的往往並譽為金石良言、必勝之法。反之,業績不佳的,只要一次在不合格成績表上榜上有名,就一樣會受到上司及老闆的注意,頭頂自動有了一個魔鬼標籤的光環,令以後的日子萬劫不復,上司就會好像驅魔人般把這些魔鬼弄得魂飛魄散。

其實,這些光環效應不單在前線崗位出現,在整個職場甚至乎家庭裡都會出現,學術上稱為「光暈效應(Halo Effect)」,簡單就是指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個情況無論中、外,無論機構大小都存在。

作為人家上司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客觀,結果固然重要,但是若能持平客觀的留意下屬進度,適時與落後的同事了解及跟進落後原因並加以輔導及輔助,而對表現出眾同事加以表揚,有機會更委以重任,方能有望提高士氣,再下一城。雖知道有光環的天使最有條件被人家挖角,蟬過別枝;而有光環的魔鬼會因為自信心下跌,被人睇死,輕則以消極態度工作,坐以待斃,重則舉手投降,離開公司。最後只會落得精兵與庸才都沒有,成為無兵司令,苦了的是自己。

作為下線同事的,當然儘量希望成為天使,不做魔鬼,但排名始終有分先後,手指始終有長短,故此切記若成為天使時,千萬不要得意忘形,需知道做好自己工作乃份內事,公司亦有付予大家議好之代價(薪資),如因此有風駛盡舵,動輒與上級要求多多,談論條件,只會令對方反感,不感放膽委以重任,等如自毀長城。雖然可以話有條件跳槽,但記著花無百日紅,「滾動的石頭是不會長出青苔的」,經常跳槽最後只會予人不踏實不穩定的印象,最後跳無可跳時,分分鐘由天使變成魔鬼。即使成為了魔鬼,也未必一定世界末日,視乎上司是否開明持平,若是就只要積極改善,即使未必可以一夜翻身,但有進步及儘了努力,相信上司會給予輔助及機會;反之若遇到主觀強的上司,則會建議越快離開越好,因為出來工作,求財不求氣,上司主觀強,自然一開始就給魔鬼定了型,勉強留下只會給上司覺得是達標障礙,會儘早將之清除,但作為打工的,沒有必要因此而被辭退,令任職證明書蒙上污點,影響前途。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冤家宜解不宜結 採取主動贏口碑

上星期五(2013年1月25日)日本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獲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接見。雖然過去多月中日兩國在釣魚台問題上各不相讓,甚至中國民間多次出現反日示威,然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仍然高調的予以接見,並且在會談中平靜地表示希望山口那津男「向首相安倍晉三轉達問候,並稱對安倍二○○六年(第一次任首相時)為改善中日關係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星島日報報道),只是幾句讚許的說話,卻不其然將大將之風及胸襟掛於身上。
 
在日常辦公室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因種種公事或私事原因而跟同事產生誤會或被人誤解,百詞莫辯,這種因誤會而產生的怨懟若不及早平息,只會令彼此關係惡化,甚至因為朋黨關係,將少數人的問題變成辦公室風暴,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不但可能影響團隊的一致性及默契,使生產力降低,更甚可以集合力量對管理層「迫宮」,左右公司原有政策或方針的實施。
 
而解決這種問題,最好就是在情況出現初時由被誤會或誤解一方主動釋出善意,除了主動向對方示好並伺機向對方澄清外,就是更要把握機會在其他第三者面前替對方說好話,如果可以的話就為對方鋪定日後的下台階,切忌搶先在第三者面前說遭人誣陷,咒罵對方等言詞,令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因為無論言詞好壞,最終一定有機會傳回對方耳中,若對方只聽到你為他說好話、讚美他,有時更加會刺激對方反思是否錯怪了你,就算不是,亦起碼為日後澄清事實而搭建一個善意平台,更重要就是透過第三者口中帶出你本身的風度及胸懷,使其他人對你另眼相看。